五、儒、道、释文学思想互补
儒家和道家、释家的文学观念的确有其对立的方面。事实上,儒家思想是入世的、现实的、积极的、社会性的;道家思想是出世的、超现实的、消极的、个人的。儒家着重人伦道德的匡正、礼教的约束,以道德、功用作为诗歌写作的基本指引;道家着重真性的保存,无为的向往,认为诗应该“妙造自然”,“行乎其所当行,止乎其所不可不止”。儒家的文学观念有一定的限制;道家的诗学思想,则绝不受约束。两者相反而相成,形成中国文学观念的主要特色。
儒家、道家、释家的文学思想也有其相同和互补的一面。这里我们想指出两点。
(一)儒、道两家都主张“和”
“和”是儒、道、释三家的交结点。儒家主张在人与人的关系中,“以和为贵”。道家则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要“与天地万物相往来”,与自然保持“和”的关系。为什么儒家和道家都主张“和”或“和而不同”呢?这就与先秦儒家与道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时代背景相关。中国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,但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,中国人迷恋黄河流域,耕作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。这样,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着农业劳动。农业收成的好坏,关系到他们的生活的好坏。对土地的关切,对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着的人的关切,如何保护好自然,如何组织好农人,成为那时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。长期以来,古老的中国把人分为四等,这就是士、农、工、商。农是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,士是土地的拥有者,他们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拥有者,从“无”中生产出“有”,是最值得尊敬的。所以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“上农”思想,而对仅仅贩运货物的商人,则有诸多不好的看法(可参见《吕氏春秋》“上农”篇)。先秦的儒家和道家的原创者,他们在“上农”这点上是一致的。道家热爱土地,热爱自然,土地和自然是农民立足之本,倘若自然遭到破坏,农民就失去根本。他们的理想是“小国寡民”,有各种器具但不使用,老百姓看重生命,但不轻易迁移到远方,有舟有车,但不必去乘坐它,有甲兵但不动用,使老百姓恢复结绳记事,政治达到最善的境地,人民各自饮食而感到甘甜,衣服觉得美丽,习俗舒适安逸,安居乐业,“邻国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”[30],这就是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。儒家则热爱拥有土地和在这土地上劳作的人,认为拥有土地和在土地上劳作的人,要有很好的组织,他们的理想是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妻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。这就是儒家的“五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