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这种“三统之变”的历史循环论,便发展得更加完备与细密了。宗法社会的统治者,大可不必担忧其“道”失去正传了!
3.11 《淮南子》一《史记》一《论衡》:浪漫主义一现实主义——历史的哲理思考
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,有不少人我们很难把他说成是单纯的史学家、哲学家或文学家。文、史、哲不分家,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征。不过,从个人的内在气质而言,三者还是可以划分的。如果说,司马迁看上去是个史学家,有《史记》为证,可从《史记》本身精美的文笔、出神人化的描绘等鲜明的文学性而言,我们却又不能不承认,他较之史学家而言,更是一位具有宏阔的史诗气质的文学家,因此,我们不能单凭他的“宣言”来评价他的历史观,而要看他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、甚至连他本人也不曾意识到的历史观点。当然,我们不是说他没有“史识”,他的确从平凡的史料中发掘出了不少深刻的、新颖的思想来,这已有定论了。但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,却还是不够的。
同样,王充的(论衡),作为一部“疾虚妄”的批判性的著作,固然有史论、文论,因而史学史、文学史皆不能不提及,可是仔细研究,它所具有的哲理性比其文学性、历史性更强,王充作为一个哲学家而言,更有其卓尔不群的意义。所以,发掘这位哲学家的历史观,就更接近于历史哲学的高度——虽然当时尚不可能有历史哲学产生。